龚震(九三中央经济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苏州高新区主委)反映:虽然我国经受住了疫情大考,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但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升级,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必须提高粮食安全系数,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核心就在于保护耕地。然而,我国耕地面临着质量总体偏低(优、高等耕地只占三成),数量整体下降的风险,即“藏粮”的空间不足、潜力在下降。要解决谁来藏、藏在哪、怎么藏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就必须确保有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耕地来产粮,又要用尽可能少、尽可能差的耕地生产更多粮食,要在粮食单产水平与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守住耕地资源的安全边界。其中,边际耕地的去与留,关系到耕地数量红线能否守住,直接影响耕地质量“成色”足不足。所谓边际耕地是指障碍因素复杂多样导致的质量、产量低且不稳定,容易弃耕或季节性撂荒等利用水平不高的耕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亿亩左右的边际耕地,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山地丘陵区坡耕的雨养耕地。
统筹利用边际耕地,稳定并提高粮食种植面积,是比提高粮食单产更为有效的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当前,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把撂荒地变为“良田”,确保应播尽播、应种尽种,为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建议:
1.担起主体责任。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开展所辖区域耕地撂荒基本情况调查,逐村逐户摸清底数,建立信息台账,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具体方案;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遏制耕地撂荒的自觉性。
2.完善基础设施。撂荒地大多是丘陵山区坡地或细碎地块,设施条件较差,要着力改善耕作条件,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让种地不艰难,让偏地不沉睡。
3.坚持效益优先。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支持农户复耕撂荒地,给予农户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和农业保险政策,帮助无力耕种的农户实现土地托管或土地流转,全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让农民复耕撂荒地有钱赚,让种粮农户有信心。
4.探索技术脱荒。聚焦技术产能建设的硬核,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形成边际耕地质量适度提升和稳定利用的技术体系,从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等政策上对复耕予以倾斜,强化边际耕地健康产能建设与退化耕地休养生息,走护地、建地、养地、用地的“四结合”之路。
5.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社会化服务,解决弃耕和撂荒地“谁来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