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已有超过1亿人次接种了新冠疫苗,接种人次最多的一天是3月26日,达到611.9万人次。疫苗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大流行的最有力武器,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至少要达到70%的疫苗防护率,才构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但以3月26日接种人数最多的数据累加,达到群体免疫9亿至10亿人的目标,最快也要到2022年上半年,如此恐影响到群体免疫早日形成的局面。在推进新冠疫苗“全民接种”过程中,出现了人员接种积极性不高现象亟待关注。一是群众存在“邻避”及侥幸心理。因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有效时间及病毒容易变异等原因,很多民众对疫苗接种始终抱有“我不做小白鼠”心态,出现抵制疫苗接种心理。此类人群中不乏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甚至较多存在与高校及医务人员之中。随着抗击新冠疫情时间的推移,疫情形势的向好,部分民众认为疫苗接种与自身关系不大。二是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接种点设置规范、接种人员严格规范培训,受种人员筛查、不良反应监测、应急救治、严重不良反应专家会诊等一系列制度,以确保接种工作安全顺利。虽然新闻媒体也予以了报道,但很多证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良好的安全性数据并未很好地告知大众,很多公共场所未见广泛宣传信息。三是疫苗生产能力保障问题。虽然疫苗生产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升,但因统一管理、调配等原因,公众及相关基层管理部门与疫苗管理部门之间出现信息传递不对称、培训不够现象,对有意向接种疫苗的群众咨询及预防接种时间,无法给出明确答。四是公众约束力不够。虽然通过接种疫苗能够对个体和人群进行有效保护,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但因拒绝疫苗接种带来的损害估量很难,行政强制力度不够,缺少法律依据,双向认识不足,已接种人群产生“接种了也没用”的心理,亟待有效举措保障全民接种,真正达到“应接尽接”,保障群体免疫屏障早日形成。
对此建议:一是广泛深入宣传、确保信息通畅。新闻媒体、公共场所应每日公布新冠疫苗接种的信息,含接种人数、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疫苗供应等,并采取多做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将接种任务层层分解到村(居)和单位,推进应种尽种。此外,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带头接种,并广而告之,提高公众认知度。二是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人群的接种工作。要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人群的接种工作,集中力量在疫情发生风险高的大中型城市、口岸城市、边境地区来开展接种,并据此先期安排了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大型商超的服务人员等人群接种疫苗。同时,稳步推进6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等人群接种。三是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疫苗安全。强化疫苗全流程监管,充分利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及疫苗全程电子溯源子系统,落实疫苗配送、储存质量监管,保障疫苗安全有效。同时,加强接种督导工作,做好各项技术指导,确保各接种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做好预约登记、知情告知、健康筛查、疫苗接种和留观。